Skip to content

潜入台北一周报告(七):台北的晚上

July 18, 2009
五年前头一次来台北,一位热心朋友极力向我推荐两项本地特产,一个吃的一个玩儿的。吃的叫“茶粿”,而且专门指定要到当时刚建成的信义新天地去买;玩儿的去处叫“Room 18”,后来我多次因此遭到关心台湾文化的进步青年批判:“这你都没听过?那谁谁谁还有那谁谁都是……”。注意,北京话通常会说这你都“没听说过”而不是“没听过”,能学会把“说”字省了的说明在台湾综艺节目上下过相当的功夫。
 
两个地方就隔一条马路。办完事儿先去信义新天地转了转,我发现所有名字里有“新天地”三个字的地方都是大同小异。吃了晚饭,在地下超市门口的礼品摊位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茶粿,结果就是一种常见的糯米点心,日本叫麻糬,北京叫艾窝窝。既然来了就买两盒吧,盒子倒是挺精美的,没有印着“台北欢迎你”或者“生津止渴……馈赠亲友……实为居家、旅游必备之佳品”什么的。
 
走到Room 18时间正好,门口已经排了二三十人,日系美系欧系装束美少年美少女混杂,非常养眼。排了没两分钟后面又来了几拨,我从队尾晋级为中间。
 
我一直不太理解“clubbing”这种娱乐方式,clubs无一例外的空气差、酒差、人挤人、吵得说话得嚷嚷,像是有意防止任何人之间任何有意义的交流。在纽约隔常不短被人说动一回,说这个club如何如何不同如何如何上档次如何如何牛逼,抱着侥幸心理一去,还是跟上一个一模一样。每次在一堆显得无比兴奋陶醉的人的包围中我总想起“体验生活”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说法,好像我是专门来纽约市参观、访问,看看别人都是怎么过日子的似的。一个理论是我话太多,张戎劝钱晖说:把他当哑巴卖了——可能吗?所以到了这种不许说只许动的场合只能干着急。另一个理论是我老了,这里有两层意思,一是年纪太大身体受不了这份儿刺激,二是思想僵化不能跟新新人类统一步伐。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解释,你瞧人韩寒话也不少,可放到一夜店里还是怎么看怎么不别扭。
 
还有一个理论,那就是我手里拎着两盒台湾土特产。
 
排到离门口只有几个人的时候我终于决定不跟自己较劲了。我一边无目的地往旁边一个写着“纽约纽约”的建筑物走一面想,要是有台湾同胞问我北京有什么好玩儿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,到东方广场买驴打滚然后去工体西门排队。没错儿,这样您就真没白去北京一趟了。
 
 

【?】
 

【回到八十年代】
 

【油炸臭豆腐西施】
 

【寻人】
 

【五年前】
 

【五年后】
 

From → Uncategorized

5 Comments
  1. permalink

    丰富!

  2. permalink

    最后一张。真刺青?

  3. 最后一张中我记得应该是你的手,不太喜欢刺青,会影响旁人欣赏你弹钢琴

  4. Nostalgia permalink

    夜店进门盖的戳。

  5. 原来是这样:)虚惊一场我去年去台北旅行的时候,没有进过夜店,所以不知道有这个行情还得盖戳

Leave a comment